肠躁症与肠胃炎傻傻分不清?!远离大肠激躁症有奇招

2019/10/30

报导/黄慧玫 咨询专家/台大医院胃肠肝胆科专任主治医师 曾屏辉、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中心主任 许惠玉、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中心副主任 陈醒荷 图片设计/Darren

出现腹痛、腹泻时,通常会直觉认为得了肠胃炎,但其实,也可能是大肠激躁症惹祸。台湾肠躁症普遍盛行,全球排名名列前茅。根据《营养药理学与治疗学》期刊指出,依据罗马第二型诊断标准,台湾大肠激躁症盛行率约22.1%

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中心副主任陈醒荷表示,患者长期反复或交替出现腹胀、腹痛、腹泻或便秘等症状,对工作效益和生活质量都造成莫大的影响;研究发现,肠躁症患者与无肠躁症者相比,发生睡眠障碍的情况高出2倍;罹患肠躁症的患者(55.4%)比没有罹患肠躁症的人(34%)更常咨询医师。

台大医院胃肠肝胆科专任主治医师曾屏辉指出,大肠激躁症是一种肠胃功能性障碍,其确切成因不明,一般认为与压力、情绪、睡眠、肠道菌丛异常、肠道发炎或感染、饮食习惯不佳等有关,导致胃肠动力异常、肠道敏感性增高等,而出现肠躁症。

目前临床上并无确切根治大肠激躁症的治疗方式,曾屏辉建议,可透过药物治疗,如服用止泻止痛、抗痉挛、精神科药物等;并试着利用心理治疗、规律运动来排解压力;除此之外,利用饮食改善帮助缓解肠躁症症状也是必须的。

肠躁症知多少?诊断标准看这边!

   主要条件 
症状至少在6个月前开始
在过去3个月内平均每周 至少1天的复发性腹痛
   合并条件
腹痛、胀气与排便有关,排便后会暂时纾解
√排便次数改变,如便秘或腹泻
√大便形态改变(硬块、稀软便或水便)
症状符合上述「主要条件」且于「合并症状」中3项符合2项以上者,即可诊断为肠躁症问题!
提供/曾屏辉 依据/罗马准则第四版(Rome IV Criteria, 2016)判断标准

奇招1 低腹敏三阶段饮食(Low FODMAP diet)

曾屏辉表示,根据澳洲蒙纳许大学发表最新低腹敏饮食的研究,证实相较于标准饮食,86%肠躁症患者实行低腹敏饮食后症状获得改善;2017年英国研究指出,至少有10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,50~80%的肠躁症患者在实施低腹敏饮食后,不适获得缓解;另一项针对运动员的研究显示,半数运动员排除至少一种FODMAP食物,可改善80%肠道不适症状。

什么是「低腹敏饮食」?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中心主任许惠玉解释,FODMAP(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),是指存在于食物中的一群短链碳水化合物及糖醇。经研究证实,FODMAP摄取过多可能造成肠胃道敏感,因此取之谐音「腹敏」。

肠躁症患者摄取过多时,易发生FODMAP无法在小肠被完全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,带入水分造成腹泻,经过肠道细菌发酵后产生气体引起腹胀、腹痛。但并非所有FODMAP都是肠躁症诱发因子,情况因人而异,取决于个体对该食物的肠道敏感度。

许惠玉表示,「低腹敏饮食」并非只是避免摄取特定食物,而是必须在医师、营养师建议之下分三阶段进行,以找出患者对个别食物腹敏状况,提出相应之饮食建议。

低腹敏三阶段饮食

第一阶段:完全执行期(Restriction)
患者必须完全避免高腹敏食物,通常要1周以上才会见效。
第二阶段:重新适应期(Reintroduction)
将FODMAP重新逐一加入患者餐食中,测试病发原因,目的是找出患者对个别食物腹敏状况,为期约6-8周。
第三阶段:个别化时期(Personalization)
重新整合第一、二阶段结果 ,找出患者对个别食物腹敏状况,提出相应饮食建议。

许惠玉提醒,采取低腹敏饮食,可能会减少蔬果杂粮类的摄取,长期使用可能会造成营养失衡,故不建议长期执行;健康人在无肠道症状时也不建议采取低腹敏饮食,而特殊对象如幼儿、老人、饮食不正常者也不适用。

 

哪些食物含有FODMAP

O-Oligosaccharides(寡糖,如果聚糖及半乳糖寡糖):小麦、裸麦、大麦、韭葱、红葱头、葱白、大蒜、豆类等。
D-Disaccharides(双糖,如乳糖):含有乳糖之制品,如牛奶、奶粉、酸奶、卡士达、冰淇淋等。
M-Monosaccharides(单糖,如果糖):大部分含糖饮料,以及果糖含量较高的水果,如芒果、西瓜、苹果、梨等。
P-Polyols(多元醇,如山梨糖醇和木糖醇等):苹果、梨、油桃、李子、白花椰菜、无糖口香糖等。

奇招2 摄取足量蔬果维持肠道好菌相 远离肠躁超有感

曾屏辉指出,当饮食不均,或者面临压力时,可能会改变免疫系统功能及肠道生理,进而影响肠道环境的不稳定,致使肠道菌丛生态失衡,进而导致慢性肠道功能障碍,不可不慎!

2017年发表于《Nutrients》期刊的研究指出,肠躁症发生与西方饮食(Western Diet)有正相关,吃越多高油脂、高精致糖分食物,越容易发生;另一项2018年伊朗的研究则指出,当膳食纤维摄取较高,肠躁症发生率较低,因膳食纤维能有效增加肠菌多样性,提升好菌比例,促进脑-肠轴功能健康。

董氏基金会调查发现,有肠胃道问题困扰者,其蔬菜与水果摄取均较无困扰者少,显示蔬菜、水果摄取份数与肠胃道困扰之发生成负相关。但根据最新营养健康变迁调查结果,19~44岁成人每日摄取蔬果份量,摄取量仅达卫生福利部公告「每日饮食指南」建议摄取量的1/3,严重不足。

许惠玉强调,摄取足量蔬果能建立肠道好菌相,打好脑-肠轴功能根基,以远离肠躁症威胁。建议多摄取选择富含水溶性纤维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酵素、多酚类的水果,如柑橘类、西红柿、木瓜、奇异果等,有助于建立肠道好菌相。

水果内的水溶性膳食纤维,有助于肠道黏膜形成,阻隔有害物质,并帮助排便;维生素C、E,具有抗氧化、抗发炎之能力,能强化消化道免疫力;水果酵素则有助于蛋白质消化等。

多酚类则可抑制肠道内病原体滋长并促进益生菌生长,更可能进一步与维生素C交互作用,协同抑制病原体,如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变形链球菌、沙门氏菌等。

未经肠道消化反应的醣类,可作为益生元,刺激肠道后段益生菌生长或活化,或是经过共生菌群发酵作用后,选择性促进益菌生长,提升肠道好菌比例与多样性,好处多多。

文章授权:KingNet国家网络医药